发布时间:2025-04-05 00:25:53 来源:新闻推荐网 作者:恬静
1943年11月25日,严冬的寒气笼罩在苏北大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驻地门口,零零落落走出来几个人,其中的一位挥挥手,带着两名警卫,叹了一口气,转身向西北走去。这个人就是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延安。而就在几个月前,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也是从此处奔赴延安,当时送行的人近百人,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陈毅是党内的老同志,又是新四军的代军长,为什么他去延安情景就这么冷清呢?原来,就在十几天前,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饶漱石给延安发了一封1500多字的电报,电报中说陈毅“公开批评政治部、华东局及我个人”等等。电报末尾意味深长地提出:“但望中央速决定物色才德兼备的军事政治负责干部来帮助我们。”延安来电,让陈毅即刻去延安。陈毅此去不知是福是祸,别人对他也敬而远之。而这一切产生的导火索,就是因为陈毅随口说出的一句话。陈毅元帅是四川乐至人,他性格豁达,直爽开朗,心直口快,心里想什么嘴里往往就随口说出来,是有名的“口无遮拦”。包括这次在内,陈毅曾经3次因为 “口无遮拦”,不仅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的批评,还差点带来麻烦。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的一句话被告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批评:你怎么这个样子!毛泽东和陈毅相识于1928年4月的井冈山,在长期的交往中,陈毅被毛泽东的渊博知识和卓越军事才华所折服,虽然经历了红4军“七大”陈毅主持会议把毛泽东从前委书记选下来的风波,但陈毅心底无私坦坦荡荡,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情况,并带来“九月来信”,亲自把毛泽东请了回来。毛泽东也非常喜欢陈毅这种坦荡无私的性格,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2年,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全党上下掀起了学习热潮,远在江苏盐城一带的新四军也根据中央要求开展整风和学习。一天,担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回到军部,忙碌了一天的他有点疲惫,看到办公桌上放着的厚厚的一叠文件,就问秘书:“这是什么?”秘书回答:“这是中央要求整风必读的文件。”陈毅随口说道:“这些书啊都是好书,你不要看这些书讲的都是头头是道,但是执行起来往往不是这样,这样的事情我见的多了,在井冈山时期就见过不少。”作为高级指挥员的陈毅当然知道和中央保持一致的重要性,他讲这些话本来是无心之举、随口而发,但是按照当时的环境讲这样的话确实是不应该的。秘书很年轻,听到军长这样讲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后,忐忑不安的秘书悄悄把这些话告诉了时任华中局的书记兼政委的饶漱石。陈毅是井冈山时期的老资格,三年南方游击战争更是让陈毅闻名遐迩。皖南事变后,陈毅新四军的重建上建立了卓越功勋,还带领新四军打了黄桥决战等几场漂亮战斗,所以无论是在华中局还是在新四军内部,威望自然比饶漱石要高。饶漱石对此耿耿于怀,心中暗暗算计要打击陈毅以抬高自己的威望,所以饶漱石听到秘书的告密后心中一阵窃喜,简直如获至宝。他立刻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说陈毅一向反对中央反对毛主席,看不上政治工作,还把1929年红4军“七大”陈毅主持会议选掉了毛主席的前委书记的事情也扒拉了出来。虽然陈毅和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4军“七大”事件也早已尘埃落定,但是自从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陈毅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和毛主席分开后,已经有10年没有见面了。此时毛主席已经在全党全军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和核心地位,整风运动又是一场非常严肃的运动,如果此时陈毅被扣上帽子,后果不堪设想。陈毅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立刻给中央发电报告事情发生的经过,并检讨了自己说话随便的缺点和错误。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收到电报后,并没有对陈毅兴师问罪,而是给陈毅发了一封电报:“(一)来电已悉。此次事件是不好的,但是可以讲通,可以改正的。(二)我们希望陈来延安参加七大。前次你们来电要以一人来延,那时我不知你们之间不和情形,现既有此种情形,而其基本原因,因为许多问题没有讲通。如陈来延安参入七大,并在此暂住半年左右,……陈来延期间的职务由云逸暂行代理,七大后仍回华中,并传达七大方针。”陈毅收到毛泽东的电报,决心去延安,而由于饶漱石的授意,陈毅在离开新四军时竟然没有几个人出来相送,显得非常苍凉。陈毅在路上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可以说惴惴不安,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志,陈毅专门写了一首诗歌颂党中央和毛主席:众星何灿烂,北斗驻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历经艰险,第二年的三月份,陈毅到了延安后,见到了毛主席。十多年不见,陈毅表现得毕恭毕敬,但是让人感觉多了一份尊敬,少了一份默契。毛主席不高兴了,忍不住发了脾气批评他:“你这个陈毅,我们10多年不见了,你怎么这个样子,你这样子我还敢和你说话吗?”其实毛泽东对陈毅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他知道陈毅不会反对他,只是有心直口快的毛病而已,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不会是这个结果,但是发生在陈毅身上,最终轻轻划过。经过毛主席的当面教导,陈毅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在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如果说陈毅这次的无心之失没有造成很大影响,但是建国 后当外交部长期间的一次随口乱说却被周总理大光其火。担任外交部部长期间,陈毅在亚非会议上的一句话引发周恩来震怒:谁给你的权利!1965年,亚非会议要在阿尔及尔召开,周总理代表中国途径开罗去参加会议,陈毅作为外交部长陪同前往。没想到到了开罗的时候忽然传来消息:阿尔及尔发生了军事政变,布迈丁推翻本·贝拉总统,夺取政权,建立临时政府。当时非洲很多国家政权不稳定,发生政变如同吃饭,但是周总理考虑问题比较深刻:在亚非会议这么重要的一场会议召开前发生政变,到底是什么背景,背后有没有其他大国插手,有没有复杂的背景。为了搞清楚原因,避免陷入被动,周恩来决定静观其变,经过向毛主席请示,周总理先留在开罗访问,看看形势发展再说,这样能够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但是此时陈毅打前站已经到了阿尔及尔,很多参加会议的代表也已经到了,阿尔及尔乱的一塌糊涂,这些代表也都麻了抓,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负责任的态度,很多亚非国家对中国非常信任和敬重的,在关键问题上都想看看中国的态度,唯中国马首是瞻。于是,这些代表都纷纷围着陈毅,七嘴八舌地问陈毅怎么办。陈毅是个直爽的人,他看到各国代表着急的样子,就有点热血沸腾,没有过多的考虑,也没有请示,就大手一挥说:“亚非会议必须按时开,而且还得开好。”但是由于后来形势不明朗,很多代表纷纷回国了,这次亚非会议就没能召开。由于陈毅的声音已经传出去了,各国的大小报纸也都刊登了陈毅的态度,在外交上造成了一定的被动。陈毅也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一回到北京就赶紧来到周总理办公室,给周总理承认错误。“报告!”陈毅站在周恩来总理办公室门口,没有像以往那样随意地敲门进去,而是内心忐忑地整了整衣装,以军人的标准姿态硬着头皮喊了一声报告。“进来!”里面传来周总理的声音。陈毅推开门,轻手轻脚走进了总理办公室,刚一站定,还没张口说话,周总理的浓眉毛刹那间扬起,目光灼灼。他“砰砰砰”敲了三下桌子,气愤地大声说:“你无组织无纪律,这是不允许的!”陈毅羞愧难当,满脸通红,这个统帅千军万马、面对敌人的追杀眼睛都不眨一下、还潇洒写下《梅岭三章》的元帅,此时像个小学生一样,身体站的笔直,低声说:“总理,我错了,我这一炮没放好……”“就这一句就完了?”周总理并没有因为陈毅的认错而罢休,他转过身来,用犀利的眼光看着陈毅,说:“你是外交部部长,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国家形象,你不请示不汇报就自作主张,你这样还得了,谁给你的权利!”陈毅的头低得更低了,说:“我错了,我向总理检讨。”“不是向我检讨,而是向毛主席,向党中央检讨!”周总理的声音从来都没这么大过,他平时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和人谈话如沐春风,但是这次发起火来真是雷霆之怒。陈毅从这件事中真正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在外交工作中更加严谨细致, 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动乱期间,陈毅说了一句话后,周总理立刻警告:管住你的嘴!陈毅不仅心直口快,也嫉恶如仇、仗义执言。1966年9月,陈毅目睹了林彪的一些言行表现后,忍无可忍,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全体人员大会上说:“有的人嘴里说的好听,拥护毛主席,实际上不按毛主席思想办事。”这句话肯定是有所指的,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陈毅“口无遮拦”也很快付出代价,他的汽车被人放气,困在办公大楼里出不去,不能下班不能看病。白天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接见外宾,晚上就要参加学习批斗会,成为被“教育”的对象。陈毅“口无遮拦”的事被周总理知道后,非常生气。在一次会后,周总理本来要走,走到门口又转身走了回来,指着陈毅和张爱萍(和陈毅一起发过牢骚)说:“你们都要关注自己的那张嘴!现在是什么时候,不要乱讲话!切记,切记!”周总理的神情和语气非常严肃,非常不放心。后来也有人提醒陈毅:“陈老总,你不要到处乱讲了,小心言多必失。”但是口无遮拦是陈毅的个性,毛主席也非常了解这一点,所以,毛主席对陈毅的保护不同于一般人。一次在天安门上,毛主席见到陈毅,微笑着走过来,挽着陈毅的胳膊照了相,说:“陈老总,我保你!”陈毅则说:“请主席放心,我能过关,我靠我的工作,能取得群众的信任!”陈老总一生意气风发,胆识过人,虽然有时候说话心直口快,但是一向坦坦荡荡,心底无私。陈毅曾写过不少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不就是陈毅人格的写照吗?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